新華社長春9月22日電(記者張建、孟含琪、金津秀)近日,“巴威”“美莎克”“海神”等三場臺風陸續登陸吉林,對這個中國產糧大省的農業、基礎設施等造成不同程度破壞。臺風過后,在當地救災修復中,衛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壤。吉林、黑龍江、遼寧三個省在2019年的糧食產量達2762億斤,超過中國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衛星等新技術應用正在助力“中國糧倉”實現豐收減災的目標。
中國人保財險長春分公司農安支公司副總經理張學民要對負責區域的受損農田進行查勘定損?!稗r田面積大,過去出險只能靠人,采用抽查的方式查勘定損?!睆垖W民說。
2017年起,研發運營“吉林一號”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與張學民所在的保險公司合作,通過“吉林一號”多光譜衛星、高分辨衛星的影像和無人機影像以及實地調查、采樣等方式,采取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手段進行工作。張學民此次就借助了衛星和無人機影像,讓農業保險查勘定損工作變得便捷和高效。
“過去查勘定損,需要工作人員一步步去丈量計算?!遍L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農林領域應用負責人曲春梅說,應用“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獲取農作物的影像數據,工作人員不僅可以直接在影像上識別耕種作物的類型和面積,還能通過影像信息分析判斷作物的苗情長勢、干旱程度,進行產量估算等。這一技術已經在吉林省農安縣等開展試點。
“過去出險只能靠人。秋天出險最多,天沒亮就出門,天黑了才能回家?!睆垖W民說,衛星介入后,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衛星還被一些企業應用到種地的多個環節。66歲的吉林省大安市農民韓富種了一輩子地,萬萬沒想到,如今天上的衛星居然可以幫助種地。
2017年,吉林省佰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大安市海坨鄉三業村通過承包土地建了現代化農場,幾名大學畢業生留下來負責經營。隨后,韓富被企業雇傭,成為一名田間管理員。
這家公司有一套“云”灌渠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處理,可以將衛星影像和安裝在稻田里的感應設備結合在一起,地區形貌、水渠方向就能在衛星影像上呈現出來。
“類似于導航地圖能提供實時路況一樣?!贝蟀彩邪郯母窳洲r場技術負責人葛艷俊說,打開App就能看到衛星地圖,稻田里的感應裝置實時監測水位情況。
如果田里缺水了,系統會自動預警,管理員只需要打開手機,就能遠程發送開關水閘指令,實現全自動化管理。
該系統正在農場逐步普及。待到全部實施,韓富等人就不再需要手動開關閘,也不用輪流倒班看守稻田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業內人士認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東北地區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農業通過融入衛星等現代科技,可以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更好的糧食,進而助力中國糧食安全。(參與采寫薛欽峰)